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0月28日报道:农业是“看天吃饭”的行业,在葡萄之乡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这里的农户早在八年前就吃上了“定心丸”。2016年,马陆镇试点开展“葡萄降水量指数保险”,降水若超过约定值,种植户将获得赔款。此举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市委金融办携手并进,共同探索“气象×金融”的深度融合之道,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服务模式,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
2024年,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市委金融办紧密合作,联合印发了《上海市探索“气象×金融”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双方将共同擘画“气象×金融”的发展蓝图,旨在通过部门联动,加快培育发展“气象×金融”新质生产力,激发气象和金融数据要素的潜能和乘数效应,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积极谋划金融气象创新中心
在顶层设计上,上海市气象局积极谋划金融气象创新中心,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和金融风险防控等关键领域。
依托世界气象组织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卓越中心和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的国际平台优势,上海市致力于打造“气象数据×金融”创新平台,推动气象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同时,上海市气象局还获批成立了中国气象局气象经济数字化创新实验室,积极推进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建设和区块链数据基础设施应用,在上海建设“气象×金融”数据运营平台,打通数据-产品-服务-交易的完整链条,构建上海“气象数据要素×金融”工作体系。
在服务场景探索方面,上海市气象局与市委金融办共同谋划了长三角城市群气象保险联合创新工程中心建设,推动保险业区域协同发展。2024年10月23日,该中心正式成立,将重点围绕长三角城市群气象巨灾保险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为长三角城市群和海上风光资源等保险业提供风险减量技术服务。同时,长三角气象部门还将联合制订长三角城市群气象保险标准体系,打造全国创新示范。
多部门共同建设“气象数据×金融”创新平台
上海市气象局还与工行上海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动银行业气象服务,支撑绿色金融发展。双方围绕上海工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目标和投资、信贷方面决策支持需求,开展细分行业风险敏感性分析,优化资产配置,提高项目的气候适应性和韧性,保障项目长期稳定运行,减少潜在的信贷损失。
同时,上海市气象局还利用上海发展绿色金融的前瞻性政策,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建议的四大支柱风险信息披露框架,面向上市公司开展“气象×金融”前瞻性研究,探索建立气候风险评估模型及方法,构建面向金融行业的气候风险披露服务支撑业务。
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上,上海市气象局正在与中国气象局、上海市金融、数据管理部门等共同建设“气象数据×金融”创新平台。该平台与上海数据集团等深度合作,依托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气象数据的安全可信流通。
同时,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数据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成立“可信气象数据要素创新实验室”,为保险业、期货业、金融衍生品等各领域提供气象服务解决方案。双方将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气象数据加密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气象数据上链存证、基于可信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开发利用,助力一批具有牵引性和撬动性的“气象×金融”创新场景服务落地。
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气候风险管理专栏
在气象数据产品的金融领域场景应用方面,上海市气象局积极赋能上海市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气候风险管理专栏,将气候风险管理嵌入绿色投融资项目申请和服务环节,协助投资方和业主对项目从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进行气候风险系统的识别、评估和管理。
此外,上海市气象局还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太平洋安信农保、隧道股份城市运营集团等机构合作,在外经贸、农业保险、道路理赔等领域创新应用气象数据产品,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农业保险领域,利用跨链技术和智能合约,以天气指数为触发条件,创新智能理赔场景,提升农户理赔和保险公司资金周转效率;在城市道路理赔领域,通过气象数据与道路监控数据实时联动,精准实现险情预判预警、快速发现、提前设防、及时处置,助力城市韧性能力提升。
上海市在“气象×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气象和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未来,上海市将继续深化“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更多创新场景服务落地,加强跨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构建更加完善的“气象×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还将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气象力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