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位置:商业信息网 > 财经

农田装上“智慧大脑”南通海门绘就农村好“丰”景

内容来源:新华网   日期:2025-04-06 10:06   阅读量:4656   

“过去‘抬头看天’,现在‘低头看屏’。只要坐在我们的智慧大屏面前,就能实时接收到无人机传回的信息,掌控农田‘健康’。”近日,在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数字乡村一张网”指挥中心,网格员许嘉译正通过监控平台系统收到指令,及时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

海门区正余镇种田大户彭传富介绍,通过使用政府提供的智慧平台,自己两百多亩小麦的种植管理效率明显提高了。平台运用遥感技术监控作物生长,提前预警病虫害,有效避免了病害的大面积扩散。与以往依赖大量人力巡查相比,智慧平台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提升了农田管理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据了解,依托“数字乡村一张网”项目中的无人农场智慧管控功能,正余镇整合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免费为农户提供农情监测、农机管理、专家咨询、生产资料投入品记录、农事指导、产量预测等服务,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农户间经验共享与协同生产。目前已实现覆盖该镇11个村级农场,农户数字化技能掌握率从30%提升至75%,农机利用率提升了30%。

此外,在正余镇正基村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内,经过“提档升级”后,现有10亩智能玻璃温室、新建100亩连栋大棚,市级配套建设70亩连栋大棚,还打造了“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化种植园。园区主要种植生菜、叶甜菜、京水菜、西洋菜等高品质叶菜类作物,通过重点推广“无人化”智慧种植模式,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从过去的经验种植到现在的智能管理,5G智能装备等新技术的加持,让田间管理更加精准。传感器就相当于微基站的“眼睛”,收集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再传递给5G微基站。在海门区常乐镇“A+温室工场”的番茄工厂,便通过这种新技术实现精准控制肥料配比、光温等,从而影响番茄的口味、大小,让它们在自动化设备的“帮助”下茁壮成长。到了盛果期,这里每天预计能有600公斤的产量,在整个生产周期内能有超50万公斤的产量。

作为打造以“A+温室工场”为核心的现代数字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及创新应用场景,海门区常乐镇农业科技产业园一期A+智能温室已经投入使用。园区内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包含“农业科普研学”“鱼菜共生示范”“果菜立体栽培工厂化种植”“农产品价值提升转储”等功能模块。室外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占地面积16600平方米,包含格子农庄、农场集市、阳光草坪、水岸花田及特色农场等区块。

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经验与数据有效配合,作为目前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的地区,南通海门这片涌动着智能与创新的“未来之城”,让各种高科技手段逐渐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丰产丰收带来更足的底气。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